【原创】那道渠 那故乡

梧桐兼细雨,小楼遇东风。
夜来思故里,盈盈一渠水。
暮春野望,夜色甚浓,春风在这春暖花开之际却也格外的刺骨。也许是受疫情影响,窗外的油菜花也开得没有往年金黄。我坐在窗边的桌台前,望着窗外的雨水沿着墙角一条条的流下来,汇集到墙角旁的一条小沟里,小沟也在灯光下泛起了涟漪,顿时,思绪飞往了千百里之外的老家。
我的老家坐落于陕西关中:富平,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坐落于黄土高原间,富庶太平取名 富平。我们家位于富平的中部地区的齐村镇。老家门前有一道渠,当地人都亲切的称它:东干渠。此渠将南北划开,北面是一座座山峰叠峦,南面是田间连片。据老人讲,当时文化大革命时候,由于干旱当地人种粮食大都靠天吃饭。为了让人们吃饱饭,伟大领袖毛主席大手一挥,开建了这条渠,解决了当地人吃饭的大问题,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全靠人拉肩扛修起来。
还记得小时候这条渠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早些年,我家刚搬到这条渠边上的时候,门前的渠里本没有这座桥,西面的老桥离得比较远,人们都是翻过这道渠相互走动和下地劳作。有一次我看见有个卖水果的人从对面推着自行车下来,再往对面渠沿上推的时候怎么也推不上去,于是我跑下去急忙在后面给他帮忙推,卖水果的师傅憨憨的朝我憨憨笑笑,也没有说什么话,便给我拿出来一个大苹果,尽管当时我家也有苹果,但我还是收下了这来之不易的苹果。这憨憨,朴素的农民气质也一直影响了我。以至于我当时每到礼拜天便站在渠边等着有人过这道渠的时候可以搭把手,为的也只是来自农民的那憨憨一笑。以至于现在我有时还会梦见那憨憨的一笑。
小学的时候,每当放暑假的时候,就是花椒成熟的时候,小孩子都到别的花椒大户帮忙摘花椒,顺便还可以挣一点零花钱给自己。每当这个时候水库也会放水下来,由于是水库的水也比较干净。我们就在摘花椒的中午休息的时候偷偷跑到水里面,大中午烈日炎炎下,穿着大裤衩,凉拖鞋,睡在这水里面真是清爽又舒服。想一想还是惬意满满。仿佛兄弟姐妹们的嬉闹声、父母训诫还在耳边。
流光送我,一纸长歌。也就是这一渠的水,让我把脚印踩成一条长长的路,让我的身上也烙上农民特有的朴实气息。让我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前行。
岁月,催促成长。未及声声慢,千里, 水路迢迢,屏障重重山。故乡,最相思!!!
庚子年三月二十日
孙少鹏 作于盐城
作者简介:孙少鹏流浪诗人,笔名:子不语,住址:富平县,爱好:诗歌散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