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富平南站候车大厅,抬头可见柿子叶柄形态的吊顶纹样,低头能赏 “富” 字与柿饼融合的立柱底座,这座高铁站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富平文化百科全书。其设计将 2400 年历史底蕴与现代交通功能完美交融,每处细节都藏着人文匠心。
红色记忆的当代转译是站房的精神内核。作为习仲勋同志的故乡,富平的红色基因渗透在建筑肌理中:进站通道的浮雕墙再现八路军 120 师抗日誓师场景,服务台背景的石刻文字节选革命文献,让旅客在候车间隙便能触摸烽火岁月的印记。这种 “无声的红色教育”,使高铁站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样亮眼。富平砖窑文化的夯土质感融入外墙装饰,柿饼产业的晾晒元素转化为吊顶的线性灯光,而富平石刻的传统纹样则成为地面铺装的暗纹设计。更值得一提的是,站内设立的 “富平风物角”,展示着陶艺村的手作陶器、曹村镇的柿饼样品,搭配电子屏循环播放的非遗技艺视频,让地域文化可感可触。
望湖楼的历史神韵通过现代结构重构于屋面,石川河的流水意象转化为立面的弧形线条 —— 富平南站用建筑语言讲述着 “传统与现代共生” 的故事。当旅客在此停留,便已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人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