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延高铁的钢轨在渭北平原铺展,富平南站以 “关中名邑,富庶太平” 的设计理念,成为连接古今的城市地标。这座距县城中心 5.6 公里的车站,站房 6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富平的文化基因:屋面复刻望湖楼的舒展轮廓,候车厅天花板的柿子叶柄纹样与藤蔓状出风口相映成趣,立柱底座将 “富” 字书法与柿饼圆润形态熔铸一体。2 台 4 线的站场规模虽不大,却承载着终结富平无高铁历史的重任,更作为国家 “八纵八横” 包海通道的节点,将这座古城纳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与陕北 1 小时交通网。
建设者们曾克服地质难题,让汉唐风格的站房在石川河畔崛起。站外,荆山大道南延工程如动脉延伸,石川河大桥将车站与中华郡的距离缩短至几分钟车程,站前广场正蜕变为集换乘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 “城市客厅”。当 2025 年底首趟列车鸣笛进站,这里不仅是 1000 名旅客同时候车的枢纽,更是富平向外界展示 36 万亩柿林、唐陵文脉与红色记忆的立体窗口。
二、高铁笛声里的柿饼甜:特色产业的交通赋能革命
“以前客户从西安过来得辗转半天,现在高铁直达,网红主播都找上门了。” 力源农产品公司牛三姐的话,道出了富平柿农的心声。这座 “中国柿子之乡” 年产 7 万吨柿饼,带动 13 万人从业,却曾长期受困于交通瓶颈 —— 鲜柿保鲜期短,外地客商考察不便,产业链产值始终难以突破。富平南站的建成,为这份 “甜蜜事业” 按下加速键。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物流革命的契机。车站通过扩容货位提升装卸效率,2022 年便助力粮食外销创收 5.9 亿元,如今更规划配套冷链设施,让柿饼从晾晒架到全国餐桌的时间大幅缩短。在站前广场的展销区,印有 “富平南站直达” 的柿饼礼盒成新宠,借助 “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的辐射,原本仅限本地的 “致富果” 正成为都市圈的消费新选择。数据显示,高铁试运营期间,柿饼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 40%,红色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图景,正随铁轨向远方铺展。
三、半小时圈里的格局之变:渭北枢纽的联动发展图景
富平南站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座车站的范畴。在西安都市圈 “轨道上的城市群” 规划中,它被视作渭北地区的关键纽带,与西安站、高陵站等共同构筑区域级客运枢纽体系。站房西侧,造型如 “鸟巢” 的新体育馆拔地而起,与陶艺村、唐陵景区形成文旅动线;北侧,旧县五路口改造工程提前通车,让市民在高铁开通前便享受到交通升级的红利。
这种联动效应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西安的人才与技术沿高铁北上,注入富平装备制造与航空配套产业;富平的柿饼、苹果借助西安的物流网络走向全国;延安的红色旅游客流经富平中转,带动沿线餐饮住宿发展。中铁建设者纪海波眼中 “加速冲刺” 的建设现场,正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协同发展的缩影。当高铁列车穿越荆山余脉,富平南站正以 “交通枢纽 + 文化载体 + 产业引擎” 的三重身份,书写新时代 “富庶太平” 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