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柿子产业园区的展示厅里,一张老照片格外醒目:上世纪90年代,农户背着竹筐,将柿子挑到镇上的集市售卖,一天最多能卖几十元。而如今,园区的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拿着富平柿饼、冰柿、柿醋等产品,实时销售额每秒都在刷新——这张新旧对比的画面,正是富平柿子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发展”的缩影。
富平是 “中国柿子之乡”,种植柿子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过去,当地柿子种植以散户为主,品种杂乱,加工方式单一,“好柿子卖不出好价钱” 是农户们的心病。2015 年,富平县出台《柿子产业发展规划》,从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产业链延伸三个方面发力,推动柿子产业升级。如今,全县柿子种植面积达 10 万亩,其中 80% 以上是优质品种 “富平尖柿”,建成了 20 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从疏花疏果到采摘,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年产量达 8 万吨,比 2015 年翻了一番。
产业链的延伸,让富平柿子 “浑身是宝”。在陕西富平某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柿子被分成了不同 “赛道”:个头大、品相好的鲜柿用来制作冰柿;中等大小的柿子加工成柿饼,还细分出 “特级霜柿”“无核柿饼” 等品类;品相稍差的柿子则用来酿造柿醋、柿酒,就连柿蒂、柿叶也被开发成柿蒂茶、柿叶枕。公司负责人张卫国介绍:“过去一个柿子只能卖 1 元钱,现在通过深加工,附加值能提升 5-10 倍,比如一瓶 500 毫升的柿醋能卖 38 元,比鲜柿值钱多了。”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惠及了农户。曹村镇马坡村的村民李娟,过去家里种了 3 亩柿树,年收入不足万元。2018 年,她加入了村里的柿子专业合作社,不仅能以高于市场价 15% 的价格出售柿子,还能在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务工,每月工资 3000 元。“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不愁了。” 李娟笑着说。据统计,富平柿子产业已带动全县近 2 万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 5000 多户,户均年增收 2.5 万元。
如今的富平,不仅是柿子种植基地,更是全国重要的柿子加工集散中心。每年 10 月至次年 2 月,来自河南、山西等地的柿子会运到富平加工,加工后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年出口额达 5000 万元。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打造 “富平柿子”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柿子文化产业园,让这枚小小的果实,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 “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