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柿饼能成为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甚至远销海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从选材到成品的 “步步讲究”,这门传承了 300 多年的工艺,藏着它 “好吃” 的秘密。
第一步是选材,只选富平本地的 “尖柿”。这种柿子果皮薄、果肉厚,含糖量高达 18%-22%,比普通柿子更适合做柿饼。每年霜降后,农户会挑选直径 5-7 厘米、无虫蛀、无损伤的尖柿,摘下来后先放在通风处 “发汗” 3 天,让柿子的水分稍微蒸发,口感更紧实。
第二步是去皮,用的是 “手工旋皮” 工艺。农户会用特制的月牙形小刀,从柿子顶部轻轻旋下果皮,要求 “皮不破、肉不损”,而且不能碰伤柿子的 “蒂部”—— 这个细节很关键,蒂部完好能防止柿子在晾晒过程中腐烂。去皮后的柿子像一个个 “小灯笼”,整齐地摆放在竹筛里,等待下一步处理。
第三步是晾晒与揉捏,这是决定柿饼口感的核心。去皮的柿子会挂在通风向阳的 “晾架” 上,白天晒、晚上收,晒足 15-20 天,期间要每天 “揉捏” 一次:用手轻轻挤压柿子果肉,让里面的糖分均匀分布,同时让果肉更软糯。这个过程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把柿子捏破,全靠农户多年的经验把控力度。
最后一步是挂霜。当柿饼的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农户会把它们放进密封的陶缸里,让柿饼自身的糖分慢慢渗出,在表面形成一层白霜。这个过程需要 7-10 天,温度要控制在 5-10℃,湿度保持在 60% 左右 —— 富平冬季的气候正好满足这个条件,这也是为什么 “外地模仿工艺,却做不出富平柿饼的霜”。
从尖柿到柿饼,要经过 2 个月左右的时间,每一步都靠人工把控。也正是这份 “慢工出细活”,让富平柿饼咬起来软糯香甜,带着自然的果香,成为冬天里最治愈的美味。